2025/01/01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教育综合改革,而教育综合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好高质量教育体系,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通过人才强国的建设助力民族复兴。
教育强国建设要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质量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教育公平、教育创新、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特性。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创新通过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教育质量,终身学习则是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其中,教育公平包括资源的均衡配置、机会的公平保障、评价机制的公正性,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石。
人才培养要求人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综合发展,必须由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加以保证。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正确处理包括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在内的五个重大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还要养成责任意识、自学能力、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并不断适应与成长。这样的人才培养自然需要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支持。同时,高质量教育体系会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此外,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人文教育,要满足学生包括道德情操、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等在内的人文素养的发展需求,进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其在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中,形成全面的人格。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优秀的人才又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为人才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又反过来推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总之,通过建立公平、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在建设教育强国精神的指引下,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服务人才强国建设方面也还面临一些挑战。
教育资源分配需要进一步均衡。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本身存在差异。一线城市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差异体现在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这种差距会影响学生受教育的质量kaiyun全站,使他们难以提升并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必须加快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进程,弥合不同地区在人才培养上的差距。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也可以促进国家整体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力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还不太充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全面发展的动力,容易忽视知识学习之外其他能力的提升。成熟的评价机制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追求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培育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从而促进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大多是静态的,还需要及时反馈教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帮助教师、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资源配置。此外,部分教育评价主要由学校和教师主导,社会及家庭的参与不足。只有充分体现家长和社会的声音,才能让评价结果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助力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估。这个机制中还包括教师的职业评价,其导向同样应该重视教师的教学创新和专业发展,从而服务于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相对较低,教师数量也不足以满足当地教育需求。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教师薪酬、福利还需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也需要进一步拓宽,才能吸引到优秀人才到当地从事教育事业。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培训机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提升培训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专业素质之外,还需注意到,教师的心理状态和职业认同感会直接影响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不足,会影响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我们必须尽快改善这一情况,提升教师教学热情,以此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为了突破当前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种种挑战,形成更加优质、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服务人才强国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关乎教育公平的实现,是教育民生性的体现。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多个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协同发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优化资金分配,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加大对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财政投入,制定针对性的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实施教育扶贫政策等手段,逐步缩小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教育资源动态配置机制,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实时监测各地区的教育资源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资源分配,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任教,推动名校与地方学校的合作,形成教育资源互动共享的良性循环。建立城市与农村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课程和设施的互通。
三是借助现代技术推进教育资源优化。引入现代科技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比重。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地理限制,将优质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
四是利用其他方式推动资源优化配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开发,推动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模式。通过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参与,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在欠发达地区重点发展职业教育,针对当地产业需求培养相关技能人才,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并不只是对学生综合素养和教育发展规模及现状的简单衡量,而是可以进一步倒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力量。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改革,要做到:首先,综合考虑教育评价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学生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正确且全面的指导。多元化评价标准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涵盖学术、品德、创新、实践等多个维度。针对不易量化的评价维度,可以基于项目制学习、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等学习形式进行表现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发展。
其次,强调评价方式的动静结合。通过引入动态反馈机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持续的评估与反思中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确保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及时的反馈,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再次,发挥多方评价主体力量。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鼓励家长、社会组织和企业等不同主体参与教育评价,区分不同主体的教育评价重点。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教育评价应追求长期性、稳定性,强调对整体教育质量的研判和把握;学校、教师等主体开展的教育评价则应更多着眼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与全面性,使教育评价真正综合性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强调评价结果的优化运用。教育评价结果的运用重在促进教育改进,应重视识别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薄弱内容,在精准定位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质量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评价结果优化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持续推进、适时调整的过程。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一,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招聘的支持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持续加强定向公费培养,通过高校和政府、学生签订三方协议,利用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方式精准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建立教师流动机制,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定期到乡村进行支教,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第二,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加强教师职业的社会宣传,不断满足教师物质和精神的基本需求,提升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开展教师庆典活动,增强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尊重。
第三,定期开展培训,为教师提供接受继续教育、促进专业发展的机会。建立科学的教师培训体系,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和资源供给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供给的精准性,构建不同机构、学校与教师的互动参与机制,联动多方力量,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生态与路径。强化培训过程监测并长期追踪培训成效,采集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数据碎片并进行汇总,实时监测教师参与培训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作出过程性评估。
第四,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提供心理咨询和职业发展指导,帮助教师学习并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技巧,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情绪疏解和压力管理,增强职业认同感。
新时代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我国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和教师队伍优化等方面的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动选择和必然趋势,直接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作者李健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张俊姣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kaiyun全站